美在日本部署轰炸机,美在日本部署轰炸机有多少架
- 39
- 2025-04-25 13:45:17
- 19
山本五十六为什么会认为空袭东京的美国轰炸机是从中途岛起飞的?
偷袭珍珠港可以说是山本五十六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笔。
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日本军人,山本和大多数日本军人都有着一种无法用理智来说明的对天皇接近宗教性的迷信——如果天皇的安全因空袭而受到威胁,他必然感觉这是无法容忍的。
山本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他比谁也清楚,珍珠港之战并没有把美军的航空母舰和重巡洋舰摧毁,他们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随时对日本本土特别是东京进行小规模的袭击作战。按照日军国土防卫的协议,本土防空由陆军负责,但是对本土的空袭必然来自海上,海军的任务则是在海上拦截入侵的敌机。
不仅如此,还有一件事让山本一直心有余悸。还是在30多年前的日俄战争时期,山本还是一个海军下级军官,一支俄国海军舰队突然出现在了首都东京的外海,一时间人心惶惶,他的上级——海军第二舰队司令上村遭到了群众投掷石块的报复。
想到这里,山本不禁更加忧心忡忡。他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他在日本本土东海岸向西600——700海里、南北1000海里范围内建立起一条舰艇瞭望线,每天以海军航空兵不分昼夜的远程巡逻。
山本的辛苦当然没有白费,美军从1942年1月开始就以海军航空兵对中太平洋上日军控制下的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威克岛进行了一系列袭击战。山本不敢怠慢,马上将正在西南太平洋作战的瑞鹤、翔鹤号两艘航空母舰调到本土东面的舰艇瞭望线附近,加强空中防御巡逻。同时加强东京外海附近海军航空兵力量,日夜提防美军的袭击。
在美军行动前几天,山本也从美军往来频繁的电报中感觉到一丝不详,干脆下令把海军航空兵部队都集中到关东地区,以防万一。
所以,美军舰队在距离日本海岸还有700海里的地方呗日军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本接到敌情报告后,马上调动部队向美军舰队扑来,决心围歼之。
当然美军也不是等闲之辈,以绝对的理性对理性,果断放弃原计划提前行动,虽然所有飞机坠毁,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行动的胜利。
二战中期,倭寇政府和军界内部高层就北上战略和南下战略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确定了南下战略,而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要解决掉来自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此,倭寇政府一方面依靠外交手段进行一次战略性伪装谈判,一方面加紧整军备战。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倭寇出动了整个联合舰队前往太平洋,准备在山本五十六统帅下对美军太平洋舰队驻扎的夏威夷发动突击。由于倭寇驻美国大使馆外交工作失误,导致在未事先与美国宣战的前提下,即1941年12月7日清晨发动了空袭——这就是著名的“珍珠港事件”。
在这一事件中,倭寇的联合舰队战果不错,击沉击伤太平洋舰队的多艘战列舰、巡洋舰,并摧毁岸上多座机场和停放的美军飞机,但是不包括航空母舰;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成功的。因为美国在此之后立即宣布与倭寇进入到战争状态,整个美国的军事工业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了,但是这种运转需要时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整整六个月时间里,西太平洋地区完全是倭寇海军的天下,美军完全处于劣势状态。这一时期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艰难的时间。
不过,美国人素来崇尚报复文化,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海军和陆军都在酝酿如何反击倭寇,其中陆军航空兵部队的杜立特上校提出空袭东京方案获得美国参谋总长联席会议的批准。杜立特上校经过反复筛选,选中但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刚刚研发的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作为轰炸东京的机型。
B-25是美国北美公司(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破产)为美国军队于1940年研发的一款中型轰炸机,采用两台寇蒂斯-莱特公司的气冷式活塞发动机,整机起飞重量为15.8吨,最大载弹量为1.3吨,最大航程为2100km。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由于西太平洋战场主动权在倭寇手中,美国在此地区没有一个离倭寇本土较近的陆基机场,最近的中途岛也距离倭寇东京相距4000km,当时也没有什么空中加油机。
面对这种问题,杜立特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携带B-25轰炸机前往倭寇海域附近,然后让B-25在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上起飞,执行轰炸任务,同时航空母舰返航,B-25轰炸完东京之后则立即飞往中国国统区机场。
这种计划从理论上和试验表明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因此被美国政府和联席会议批准执行。1942年4月18日,美国海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搭载16架经过极端减重的B-25轰炸机悄然航行到距离东京1200km海域,由于被一艘日本海军巡逻船意外发现,所以杜立特决定提前起飞。
这16架B-25各自携带5枚500磅航弹对东京、横滨、横须贺、名古屋、神户、大阪等倭寇主要城市目标,没有一架在轰炸过程中被击落。不过当完成轰炸任务后,在撤离倭寇空域时,就发生了各种艰难的事情。
杜立特本人驾驶的B-25和其他14架飞机机组最后都是因为燃料耗尽或者迷失方向等各种原因迫降在国统区以及部分敌占区,但是在当地各种类型武装力量和民众的保护下,成功获救并辗转返回重庆,最后归国。
8号飞机则飞往了苏联领空,被苏联所“俘获”,由于当时苏联和倭寇之间签订过外交协议,因此,苏联方面没有将机组人员交还给美国,而是“久经辗转”,通过一系列秘密渠道和安排,经由阿富汗、伊朗,交给了英国政府,最后转交给美国。
总体来说杜立特这次行动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在最困难的事情,用一次不可思议的轰炸行动鼓舞了美国军队士气和美国民众的热情,为接下来的中途岛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奠定了取胜基础。
面对这一次轰炸,倭寇方面就比较尴尬了,从理论上来看,B-25是不可能飞到东京上空的,哪怕是自杀式攻击也不可能。因为最近的美国机场就是中途岛,那么理所当然的判断,就是这些飞机经过美国人的改良设计,从中途岛飞到东京的。这种判断,也为两个月后的中途岛战役提供了心理因素。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中校率领的美军轰炸机群在东京上空投下炸弹后,同时震惊了美日两个国家。在美国总统出席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追问轰炸机是在哪里起飞的,出于军事保密和美式幽默的双重需要,罗斯福洋洋得意的回答道:“香格里拉”。注意,这不是我国川滇交界的旅游圣境,而是1933年美国一部小说里的“世外桃源”之地。
日本人有些懵圈,他们自然不相信什么香格里拉的“鬼畜神话”,但在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联合舰队已经完全掌控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已经被摧毁,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元气。而没有战列舰和巡洋舰保护的航母,是不敢冒险开进日本近海海域的, 那基本就是“有来无回”。如果是夏威夷的瓦胡岛机场,则距离日本东京超过5300公里,当时没有任何一款轰炸机能达到这个航程。
同时,首次出现在东京上空的B25轰炸机属于大型陆基飞机,航程约4400公里,在日本人的理解中,如此庞大的岸基轰炸机是不可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那个年代也还没有空中加油技术,因此日本海军的部分高级将领用排除法研究之后(应该包括山本五十六),认为飞机出发地只能是中途岛,那里是仍然由美军控制的、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岛屿。
“总统放个屁,军方唱台戏”,罗斯福要求马上反击,被逼急了的美国军方真的就把陆基轰炸机搬上了航母,并且成功地进行了短距起飞实验,不过,B25想在返航时再降落回航母甲板,技术上是行不通的,就算行,航空母舰也不敢在日本近海长时间停留。怎么办呢?美国军方最初的计划是轰炸完成后径直飞往苏联远东地区,结果商量了半天,苏联人也不肯答应,无它,苏德战争正酣,大鼻子不想因此激怒日本造成两线作战。
无奈之下,美军决定轰炸机从东京上空西飞中国沿海,在顾祝同第三战区仍然控制的浙东衢州机场降落,加油后再转场重庆,蒋介石当然同意。
就这样,太平洋舰队的“大黄蜂”号航母载着16架B25出发了,护航的是八艘驱逐舰和“企业号”航母,这次行动与日本人攻击珍珠港的战法完全相同:“偷袭”。按照计划,攻击舰队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然后在距离日本列岛900公里处放飞轰炸机,随即掉头跑路,以免遭到日本海军截击。
不幸的是,在距离日本还有1200公里(约650海里)处,机动舰队被一艘日军小型巡逻艇“日东丸”号发现了,虽然美军驱逐舰迅速击沉了它,但该艇已发出无线电预警,美国人不敢朝前航行了,他们担心收到警报的联合舰队会派出舰机杀来,只能提前放飞轰炸机后立即返航,如此,使本来就面临油料可能不足的杜立特轰炸机群更加雪上加霜。
实际上,杜立特中校的轰炸东京给日本人造成的损失很是轻微,但战略影响却十分巨大,裕仁的皇宫边上也挨了炸弹,让日本军部宣传的“本土绝安全”成为一句笑话,因此引发的后果几乎改变了二战进程。
第一,为保卫日本本土,山本五十六紧急召回了正在印度洋上肆虐的南云机动舰队,而这支拥有五艘大型航母的舰队已经挺进到斯里兰卡附近海域,给英国人的海上运输线以沉重打击。南云撤离,让英国人得到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二,为构建所谓“绝对国防圈”,山本五十六认为必须拿下中途岛,以免出现类似情况,于是调集联合舰队主力酝酿发起了中途岛战役,结果情报被美军侦知,日军惨败,太平洋战场形势出现转折。
第三,为摧毁浙东地区的机场,日军大本营不顾“中国派遣军”的反对,强令华东日军动用八个师团发起“浙赣会战”,屠杀了25万中国平民(尤其是美军飞行员留下纪念品的村庄,遭害更甚),但却因此放弃了准备半年之久的“五号作战”,那个计划的终极攻略目标,是重庆。
这就是战争中“蝴蝶效应”的典型案例,美国电影《珍珠港》和《东京上空30秒》都反映了这段历史,杜立特机群的东京上空30秒,不仅极大鼓舞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的士气,也促使日本陆海军误判连连并且一错再错,从而改变了战争进程。
原因很简单,执行轰炸任务的是美国B-25中型轰炸机,在日军眼里这种大型轰炸机是绝无可能在航空母舰上进行起飞,必然是在某个陆上机场起飞的。加上美军的轰炸机群是从东面而来,那里距离日本最近的美军基地就是中途岛,上面建有可供轰炸机起落的大型机场。所以山本五十六一开始认为杜立特的轰炸机群是从中途岛起飞的也是不无道理的。
不过这只是最初的猜测而已,实际上日军很快就弄清了真正的事实,日军在中国南昌俘虏了迫降在那里的美军飞行员,从这些人的口中获悉了美军空袭东京的具体计划,才知道这些B-25轰炸机原来是经过了特殊的改装(说白了就是减重)使其可以在航空母舰上进行起飞作战,在完成轰炸任务后随即向中国的空军基地飞去,如此美军航母便不用冒险在靠近日本海域等待接收轰炸机群,轰炸机群在起飞后,航母舰队随即返航。
即便美军的轰炸机不是从中途岛起飞的,但是日军还最终决定发动中途岛作战,理由是美军的空袭成功说明日本本土在太平洋正面的防御存在着弱点,为了避免美军再次发起类似的空袭,除了迅速攻占中途岛别无他法,只有占领中途岛增加正面的警戒距离,才能切实做到对美军空袭的有效预警,从而在其尚未到达日本上空前将其击落。
这次空袭造成的损失对于日本来说微乎其微,但是在战略上却意义重大,此前以山本五十六为首的联合舰队一直想发起对中途岛的进攻作战,但是军令部持反对的意见,认为占领中途岛倒是容易,但是能否守住却非常困难,毕竟距离日本太远了,补给非常困难,一旦美军发起反攻,日本的机动舰队也是来不及赶到。现在美军的这次空袭大大的加强了山本五十六的论据,最终军令部还是同意了山本五十六的请求,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在中途岛的惨败,这也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东京宣称击落9架轰炸机,美国军方为什么沉默?
沉默不一定就只代表默认,它往往是暴发的代名词,暴发的前夜。
狂妄者的结局基本都是一样的。
有网友说历史是可以重复的。
好战必亡,无论你多强大,只是个时间问题。
造恶越多,树敌越多,时机成熟,反抗越烈。待到很多盟友反目之日就是超大的灭亡之时。
不必害怕疯狂的人孤注一掷,那些大财阀是最怕死的,他们知道十颗核弹与一颗核弹的威慑力是对等的。
不必惊慌于航母群的耀武扬威,客场作战永远比不过主场作战的主动灵活,更何况我有击沉航母的利器。
不必胆怯于蓝眼红发魁梧的大身躯和他的虎背熊腰,好汉难敌双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失去民心的统治大亨永远敌不过万众一心的人民力量。
最好的防守就是最有效的进攻。定力越大,底气越足,反击的力量就越大,胜算也就越大。
十四亿同胞同仇敌忾,枕戈待旦;十四亿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祖国,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们做主,岂容强盗指手画脚,指鹿为马。十四亿子民拥护党的领导,建设步伐永不停歇,何惧豺狼横来捣乱,勇往直前,复兴伟业重任在肩!
看似答非所问,实质异曲同工。
二战时候的日本轰炸机一次带多少炸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使用了多种轰炸机,它们的载弹量都不大,下面就来看一看。
一式陆上攻击机/轰炸机
先来看看旧日本陆军装备的:
九七式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1000公斤。
百式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1000公斤。
四式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800公斤。
九七式俯冲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400公斤。
九八式俯冲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450公斤。
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800公斤炸弹。
九九式俯冲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250公斤。
九七式轰炸机
由于设计思路的不同,所以日本陆军的轰炸机的载弹量都不高。日军的想法是,提高轰炸机的机动能力(可以摆脱敌方战斗机的纠缠),采用反复轰炸的方式,将敌军机场等目标进行摧毁,实际定位仍处于战术轰炸机与对地攻击机的角色。
然后看看旧日本海军装备的:
一式陆上攻击机,它的载弹量为1000公斤。
银河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1000公斤。
九六式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800公斤。
流星舰上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800公斤。
彗星舰上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500公斤。
最后来一起看看,日本在二战期间研制过,但最后因各种原因都为服役的轰炸机:
九六式轰炸机
连山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4000公斤。
深山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4000公斤(一般为2000至4000公斤)。
泰山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1000至1500公斤。
富岳轰炸机,它的载弹量为20000公斤。
感谢邀请,日本二战时日本也研制过重型轰炸机,如中岛 G5N “深山”,和“连山”还有川崎,载弹量都没超过5000公斤。后面还有“富士山”1945年因为资源耗尽,加之飞行员奇缺,又因制空权的完全丧失,便没有投入战斗就投降了。按照当时的载弹量和单枚炸弹的重量是可以计算出携带几枚炸弹的。因为日本人思维(要求精准打击,以最少的架次解决问题)炸弹大多是2500-5000公斤一枚。也有1000公斤左右的,但不多。所以在资料电影里看到的单机携带一枚或两枚炸弹还是很准确的。
电影《珍珠港》中空袭东京的为何是陆军的B-25轰炸机?
《珍珠港》是一部很精彩的二战大片,影片中轰炸东京的B-25的确属于陆军,一方面美国空军在二战时还没成立,作战飞机都归属于“陆军航空队”,另一方面海军舰载机里没有轰炸机,只有靠陆军的B-25执行远程攻击任务。
二战爆发前夕,美国海军舰载机主要有两种机型,F-2A“水牛”和F-4F“野猫”,前者性能较差,面对日军“零”式战机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还好F-4F的性能还凑合,就这样一直和日军周旋、直到F-4F改进出了F-6F才稳住局面。
此外还有SBD俯冲轰炸机和TBF鱼雷机(性能堪忧,中途岛海战就损失了一大批,很快全部退役),但没有专门的轰炸机。
其实想一想也知道,二战时代的航母尺寸普遍不大,采用直通型甲板,弹射器更是没影的事,起飞螺旋桨战斗机、俯冲轰炸机这些小飞机还可以,但要起飞轰炸机就十分勉强,《珍珠港》的剧情里也有体现。
为搭载B-25,美军对其进行减重,机组成员也反复训练、演习,最后还是险象环生,勉强把这一次任务执行了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电影毕竟要追求视觉效果、不会完全忠于历史,真实的B-25轰炸东京行动中,只有寥寥几架轰炸机抵达东京上空、投掷的也主要是塞满传单的宣传弹,声势远不如影片里那么浩大,所以也有人认为,杜立特的轰炸东京作战几乎没有军事价值、只有政治价值,只为让日本鬼子“卧榻难安”,这种认识未免有些片面。
事实上,美军B-25对东京的轰炸行动,正打到了日本的软肋。
东京被轰炸后,面对国民“首都是否安全”的疑虑和指责,日本很清楚这些B-25只能是从航母起飞、长途奔袭而来,为平息国内舆论,急于要彻底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战略上过于急躁,这才有了后来中途岛海战的惨败。
中途岛海战,日本损失四艘大型航母,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随之而逆转。
从这一角度讲,《珍珠港》对轰炸东京作战的刻画,凸显其对日本的震撼,相对来说也有其合理之处。
——
炎黄军武只发原创,请走过路过的朋友点赞、关注一下,谢谢~
电影《珍珠港》中美国空军空袭日本本土的作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杜立特空袭”。这次空袭是在1942年1月开始进行策划的,当时美国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西太平洋的所有基地,陆军轰炸机无法从珍珠港如此遥远飞,到日本上空再返回,只能由海军的航空母舰来执行。
当时日本在本土以外500英里处的海洋建立了一道由警戒船构成的警戒线,所以美军的轰炸机必须要在大约550英里的距离上起飞,如此轰炸机来回的航程是1100英里,算上轰炸时间等轰炸机返回航空母舰则最少需要等待8个小时的时间,而日军一旦发现美国航母,其在本土的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必然会迅速发起反击,预计反击的第一波将在5个小时之后。美军必然不愿意让仅存的这几艘宝贵的航母担负如此的危险。
最终美国海军决定由航空母舰运载轰炸机到日本警戒线附近,然后起飞前往轰炸日本本土,同时美军的航空母舰舰队立刻返航,轰炸机群在在轰炸了东京后向西飞到中国的飞机场去降落。如此既可以执行轰炸任务,而且航母不用冒太大的风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按照这种方案,轰炸机需要飞行至少2000英里以上的距离,海军的轰炸机根本没有这么远的航程。最终海军从陆军的轰炸机中找到了合适的机型,那就是B-25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在加上额外的油箱并携带2000磅炸弹后仍能飞行2400英里。通过大量的训练使飞行员掌握了从航母上起飞的技术,由于B-25体型太大无法储藏于航母甲板下的机库里,只能放在甲板上,同时还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它们起飞,最终只有16架轰炸机装载于“大黄蜂”号。另一艘航母“企业号”则负责为“大黄蜂号”提供空中掩护,原因是大黄蜂号的飞机都藏于甲板下,甲板上是轰炸机,出不来。
最终这一空袭成功的得以实施,虽然在军事并没有对日本造成太大的损失,但是它激励了美国人的士气,让他们对胜利充满了信心,意义重大!